好久好久之前,對陶便有想望,前年因為寫茶,到過陶瓷工廠、寫過陶藝家的故事,離陶仍覺遙遠。去年年底結束茶藝課程,偶然看見陶藝教室開課,主題是「手捏耶誕雪人杯子」,我選擇了另一堂「小碗+自由創作」,心想「能用自己手捏的杯子喝茶,必格然有味」,再則「今年的手作交換禮物也有所著落」。
然而,初體驗沒有設想,充滿實驗而手忙腳亂,但從挫敗中學習很多,縱然有許多瑕疵,還是決定把處女作,留給自己紀念(實在也不太拿得出手)。兩堂過後,至今也沒捏成任何杯子,完全不按牌裡出牌。
我所上的單堂體驗,是「手捏」加「自行上釉」,手捏後須等待一至兩週的「素燒」,再到教室「上釉」,上釉後再經「釉燒」,才是成品。也可選擇由老師代為上釉,釉燒完成後,郵寄或親取。三人成班的小課堂,共有六位同學,其他人看來都是老手(也是高手),只有我和兔子朋友是毫無基礎、亂無章法的菜鳥。
手捏開動,每個人都分到一塊黃土;
步驟三「敷膜」:選擇自己喜歡的碗形,敷上土(司厚)片(菜鳥手感的初學者適用);
步驟三「切邊」:將多餘的土邊切除(不用太工整,後有工具細修);
步驟四「裝腳」:使碗能平衡站立的腳座,形制可自己選擇。丈量所需的長條或土塊份量後,以泥水為漿糊沾黏;內外圈還得各圍細條再次固定,同樣以泥水沾黏;最後以木刀修飾,使線條浮貼;
步驟五「修邊」:立起腳座,進入整形修邊,可隨心規矩平滑,或花邊或缺口;
步驟六「化妝」:使用木刀、刨刀或錐子,可在上面刻花、塑形,或保留素形,留待素燒後,使用釉料彩繪。也可用木片拍打成想要的形狀。
黃土捏碗之後,每人再分得一塊白土,自由創作,同黃土步驟,也可選擇不用碗膜。
***
【泥娃娃手記】
1.初體驗尚未能掌握土性,桿土厚薄不均,手捏過程中,出現局部裂痕,可敷土使之平整,但若龜裂之深,已入表層,素燒後仍會出現細紋;
2.白土的自由創作,我很天真的使用碗膜,以為可以捏成杯子,但基底形狀差太多,加上手腳過慢,黃土耗去太多時間,以致白土只剩半小時,死命的一層層不對稱的堆疊;
3.不管是黃土或白土,都因為胡亂切口,使得形制失去圓潤(下回還是要有所規矩、有所規劃才好);
4.事後完全無法理解自己為何要把簽名「咩」(我是小羊)「哞」(室友是小牛)刻得那麼大又明顯XD
***
(捏陶實在很療癒,下一篇接續上釉與成品:牛羊變色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