題為「進擊世界的無框平台—青創超人IOH莊智超」一文,以IOH創建的起源與經過為軸心,符合雜誌社原初所設定,另外涵蓋台灣青年創業及海外留學的環境淺談,延伸還有「募資平台」和「圓夢補助」的申請簡介。
起初所使用的撰稿方式是先把結構綱要擬好,再將需求的資料填充,但發現這樣的陳述方式很沒有靈魂,不免受到他人報導的語彙所影響。索性打破框架放任自己隨心而寫,哪裡卡住就一面搜尋求證。
當然,最好的狀態便是完整消化並理解所有資料之後,期望書寫可以一氣呵成,但也可能遇到資料越蒐越多,延伸越來越廣而框架卻越來越小的困境。依此次經驗,最為適切的當是在有限時間內讓蒐材尚且完整,去蕪存菁後將精神灌入筆墨,洋灑後再做修剪與潤飾。
˙
一面等候IOH約訪回覆的同時,我也正進行著優人神鼓創辦人劉若瑀的邀訪準備。起初是雜誌社轉來了一篇他人所寫,因敘述口吻不符以致不被劉女士授權刊載的稿子。編輯希望我能與劉面見討論改稿方式(個人覺得很不妥),同時針對另一篇新稿的需求再做採訪撰稿。讀過他人所描繪的劉若瑀女士,我大致可以理解稿子被退的原因。
我建議綜合兩篇的需求來擬訪綱,既是口吻不符的第一人稱書寫就應當重寫,越修只會越走樣。又為了增強劉女士受訪的意願(其實心裡也有譜),我決定把她的著作《劉若瑀的三十六堂表演課》好好讀過(因為朋友請我去看萬芳演唱會,我在讀完後就把這本書送給她作為回禮了),以讀者的身分請益。我以為就我過去跟陪作家的經驗,他們對粉絲都會比較友善。
˙
《劉若瑀的三十六堂表演課》說的是表演方式,也是人生。寫著劉若瑀受加州劇場大師所啟蒙創建「優劇場」(優人神鼓前身)的過程,每一堂都有一種身心靈的展演,內觀後的外顯樣態,其中還穿插有肢體伸展的分解動作。我一面看也跟著做,整個人也因此獲得當下的寧靜,十分享受這樣的晨間「修行」。
我自認訪綱的內容應該伸入了受訪者的內在,只是一連好些天的等待,心中不免也有了答案。果真,昨夜收到窗口的回覆是:由於劉女士目前正在閉關,所以謝絕所有的採訪,還請見諒。
不曉得是不是那幾日「修行」的收穫,我也認同「閉關」是必要的生理需求。所以心中沒有半點失落,反到像是放下大石那般輕鬆。
有緣再會!
(完)
留言列表